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年报 > 正文

农学院2013年学院年鉴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0-10-20 浏览次数:

农学院

 

概况 农学院由农学系、遗传育种系和种业科学系3个系组成。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和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研究中心。拥有作物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以及2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作物学、农业信息学)、2个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农业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其中作物学一级学科在新一轮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2,作物学和农业信息学在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评估为优秀;设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专业授予点(包括3个自主设置专业)、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3个本科专业。

农学院现有教职工151人,其中专任教师11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49人、副教授39人、讲师及以下26人。2013年,农学院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人、国内优秀博士8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校首批钟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1个。

2013年总计招生484人,其中博士生78人,硕士生208人,本科生198人。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1625人,其中本科生794人、硕士生512人、博士生253人、农业推广硕士66人。毕业学生458人,其中研究生271人(博士生89人,硕士生182人),本科生187人。本科生年终就业率98.4%,升学率48.94%;研究生年终就业率95.2%,硕士升学率34.22%

2013年度到账纵向经费10447.3万元,新增科研立项61项,立项经费8586万元。其中,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转基因重大专项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4篇,平均影响因子3.0以上,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4篇。通过省级审定品种3个,选育的中熟中粳新品种宁粳4获农业部超级稻品种。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牵头组织的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获认定,牵头培育的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效显著;积极参与国家杂交水稻产业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6篇,两项成果获得校级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设立“遗传学”等八大核心课程群,修订课程群配套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和教学工作量补贴办法。修订完善2013级金善宝实验班(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筹建农学卓越创新人才班种业企业人才班。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植物生产类专业导论》获批2013年精品视频公开课专业导论类课程建设,《作物育种学》成功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基因分析和操作技术原理》入选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种子学》获批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与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共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6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3项,校级和院级SRT项目总计43项。

完成研究生课程编码工作与研究生教学大纲修改编订工作。获批3家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申报校级研究生企业工作站4项。与江苏省种子站联合招收培养种业在职研究生班。获省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各1篇,省研究生创新计划立项14项,资助6项,2013年研究生总计发表论文19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8篇。

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悉尼大学、京都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取得显著进展。举办和协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4场。接待外国专家45人次,举办学术报告68场;26位教师出国访问交流,在国外开展合作研究1年及以上3人;8名本科生出国学习,3名硕士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4名博士生出国联合培养。

2013年,农学院学生工作共获国家级表彰10项,省级表彰13项,市级表彰17项,校级表彰400余项。

高水平论文获得突破】 万建民教授课题组在《Nature》发表题为“D14–SCFD3-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D53 regulates strigolactone signaling” 论文,该研究首次在遗传和生化层面上证实了D53蛋白作为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抑制子参与调控水稻分蘖生长发育,是我校在《Nature》上发表的第一篇Article Research文章。

再获国家级科研奖励】陈佩度教授团队完成的小麦-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新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成果成功建立外源易位系尤其是小片段中间插入易位系高效、定向创制新体系,育成涉及簇毛麦全部7条染色体的易位系,将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巧妙结合克隆簇毛麦抗白粉病基因,为外源基因克隆提供新思路。并将小麦-簇毛麦易位系T6VS/6A在育种中大规模应用,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源更新贡献突出, 推动了小麦抗病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团队 建设成果丰硕】姜东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盖钧镒院士受聘南京农业大学首批钟山学者特聘教授,朱艳教授入选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丁艳锋、王秀娥教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薛树林副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艳教授团队大豆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张天真教授团队棉纤维发育的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研究团队荣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王秀娥教授团队小麦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种质创新团队、张天真教授团队耐盐碱棉花生物育种创新团队、王绍华教授团队水稻节肥减排高产技术创新团队、周治国教授团队机采棉集约化生产技术创新团队入选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

召开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 5月,组织召开“2013年国际棉花基因组测序委员会学术研讨会8月,组织召开第四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及分子育种大会8月,组织召开第十四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10月,协办“201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

(撰稿人:庄森  解学芬    审稿人:戴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