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年报 > 正文

农学院2019年学院年鉴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0-10-21 浏览次数:

【概况】学院设有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系、种业科学系、智慧农业系。现拥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1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研究中心。作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农业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入选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为学校“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做出了重大贡献。设有3个本科专业和1个金善宝实验班,6个硕士专业、6个博士专业、1个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教职工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37名,教授74名,副教授45名。本年度,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其中1名全职外籍教师。新增教师4名、师资博士后3名。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 国家级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2人、中华农业英才奖1人、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5人、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7人、江苏省333人才第一、二层次8人、国家顶尖青年人才 7人、江苏省顶尖青年人才 15人等。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63人(留学生15人),硕士研究生643人、博士研究生476人(留学生32人)。2019年收本科生256人(留学生6人)、硕士招生240人,博士92人,留学生5人。毕业本科生199人、硕士研究生218人,博士研究生95人。2019届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6.7%,升学率54.0%。研究生年终就业率91.8%。

  农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首批品牌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并且通过专业认证(第三级)。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全国首批、农业类高校唯一获批 ),农学专业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二期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一期结题考核优秀。2019年获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创新奖。省教改重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顺利结题;新增校级教改项目6项,发表教改论文7篇 。新增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 、校级虚拟仿真项目3项 。获得省级高校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 三等奖1项 ,《种子学》入选江苏省重点教材,新出版《种子加工贮藏与检验实验教程》实验教材。农学专业参加了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中的新农科展览(全国高校唯一新农科代表)。

  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立项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22项。举办17期钟山农耕论坛 ,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报告,其中院士1人、杰青10人、国家特聘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承办第二届江苏省研究生智慧农业科研创新实践大赛,举办第十一届农学论坛,参加第十二届长三角作物学博士论坛、首届四校作物学科博士生论坛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IF>9的SCI论文14篇。两位优秀校友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获得科研立项8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面上14项、青年5项、重点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联合基金2项);到账纵向经费1.24亿元,到账横向经费974.1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213篇,其中一区论文131篇,影响因子9以上的18篇。马正强教授团队成功克隆抵抗小麦“癌症”的关键基因Fhb1(世界首个高抗赤霉病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5年IF=31.007)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项,审定作物品种10个(国申2个)。宁粳8号大米助推贵州麻江脱贫,连续3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脱贫十大典型 ;两位教授麻浩、倪军荣获2019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宁香粳11转让给安徽隆平高科,按销售额10%提成。

  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实施顺利,一个国家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十年评估优秀,进入教育部2.0计划。邀请36名外国专家来访。继续推进与密西根州立大学的研究生合作办学工作,牵头组建的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全校首个) ,“亚洲典型流域‘水-能-粮-田’系统耦合机理与生态安全研究”入选江苏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平台联合科研项目” ,承办了2019亚洲“食物-土地-能源-水”系统创新论坛。2名青年教师国外进修一年以上 ,20名博士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培资助,5名研究生获学院联合资助一年以上访学。24名学生参加UC-Davis寒假交流项目、16名同学参加新启动的加拿大阿尔伯塔暑期交流专项。

  本年度,学院党委顺利换届,从党的建设、学科发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及群团工作等方面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今后学院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以新农科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升高端师资队伍、科研创新能力、服务社会水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内在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着力推进学院高质量内涵发展,加快将作物学学科建成世界一流学科,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贡献力量。上一届任期内,学院荣获江苏省党建工作创新二等奖(本年度全校唯一),植物实验党支部获评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荣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1个、“活力团支部”1个。获校学生工作创新奖、五四红旗团委、年度创业指导先进单位、职业生涯规划季最佳组织奖,连续第7年获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学生个人先后获国家级表彰17项,省市级表彰20项,校级表彰430余人次。

【克隆抵抗小麦“癌症”的关键基因Fhb1(世界首个高抗赤霉病基因资源)】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被称之为小麦的“癌症”。发掘抗赤霉病基因对防治赤霉病至关重要。马正强教授团队在国际上克隆了小麦中首个高抗赤霉病基因Fhb1,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5年IF=31.007)。Fhb1基因的克隆大大提高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效率,为我国和世界小麦生产和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并为进一步揭示小麦抗赤霉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入选2019全国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研发的“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并获批技术示范经费100万元。该技术针对小麦全程智慧化作业需求,通过麦田信息感知、麦作处方设计、作业路径规划、智能导航和无人作业的有效集成和无缝衔接,实现了小麦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等关键作业环节的定量化和智能化,有效推动了小麦生产管理从粗犷到精确、从有人到无人的方式转变。随着该技术体系的转化推广,可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提供现代化技术引领和示范。

【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生理生态与栽培管理创新团队协同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十多家单位,经十多年潜心研究,创新形成了棉花量质协同理论,创立了长江流域棉区常规棉“健壮个体+温光高能群体”指标体系、麦(油)后棉“紧凑个体+高光效群体”指标体系,建立的基于棉花量质协同养分调控、化学调控和生育调控等关键模式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升了棉花栽培理论研究的水平,引领了棉花优质高产高效和绿色可持续生产的发展,在长江流域棉区得到大面积应用,2019年该成果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条件建设持续优化,新增部级平台3个】新增智慧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南京观测实验站 、南京水稻种质资源教育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3个部级平台。

【领军人才实现新突破】 新增教授朱艳入选国家级特聘教授,教授赵志刚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教授宋庆鑫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院士盖钧镒、教授陆作楣、陈佩度、高璆、曹卫星、万建民、丁艳锋、朱艳、王秀娥、赵志刚等10名教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                         

                                                                  (撰稿人:解学芬       审稿人:戴廷波)